文章来源:刘润(id:runliu-pub)作者:刘润
原文链接:
今天看到一则新闻,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签署了卸任首席执行官前的最后一份股东信。
信中,贝佐斯重申了亚马逊”仍然处于创业第一天“,并强调了亚马逊的持续增长。
看到这里,我想到了近几年很火的一个词,长期主义。
究竟什么是长期主义?
今天我就借用贝佐斯和亚马逊的案例,用以前的一篇文章和你聊聊。
正如“最后的股东信”中表示的那样。
这个世界想要你成为普通人,并从方方面面来吸引你。不要让这种事情发生。你肯定要为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付出代价,而这是值得的。
因为,他们心中可能装的真不是一时一刻,不是短期,而是一个更大的东西:长期主义。
— 1 —
挖一条深深的护城河
那么,到底什么是长期主义?
1997年,亚马逊在纳斯达克上市。从这一年开始,贝佐斯开始给股东每年写一封信,一写就写了22年。
在1997年的第一封信中,贝佐斯说:
一切都围绕长期价值展开(it's all about long-term)。他接着说:我们会继续面向长期做出决策,而不是短期的股票收益。
这段话,被很多人当做“长期主义”的正式提出。
2000年,因为互联网泡沫破灭,亚马逊股价大跌80%。这不是腰斩,而是直接砍到了脚踝。
那么,贝佐斯是什么反应?
贝佐斯说:
正如著名投资专家本杰明·格雷厄姆所说:“短期来看,股票市场就是个投票器;但长期来看,它是个称重机。”
显然,在1999年股价的飙升中,我们被大量“投票”而不是“称重”。我们是一家希望上秤的公司,而我也相信,从长期来看,所有公司都和我们想法一样。
而与此同时,我们埋头工作,为的就是让我们的公司变得更胖、更重、更结实。
- 节选自《2000年贝佐斯致股东信》,得到用户vincent翻译
说得真好。别和我说你“看好谁”。你就说你信不信:更胖、更重、更结实的公司,最终一定打败更瘦、更轻、更虚弱的公司。
我们是一家希望“上秤”的公司。
巨人过河,是不需要策略的,踏水而过;巨人打架,是不需要策略的,直接碾压。
巨人不需要策略。但我们需要成为巨人的策略。我们不需要在虚弱时讨好你的策略。
长期主义。成为巨人。但是,怎么做?
---
首先,挖一条护城河。
为什么?因为你越是长大,就越会暴露在敌人面前,会有越强大的对手,因为看到机会开始挑战你。护城河,可以帮你挡住对手、给自己长大的时间。
在2003年的致股东信中,贝佐斯说:
不断推动降低的“价格成本结构循环”,让我们的模式更强、更有价值。软件开发是固定成本。
如果变动成本也能控制住,不随规模扩大而同比增加,那么最终在每一元销售收入上,分摊的固定成本是下降的。
打个比方,像“一键下单”这样的功能,给100万人用,和4000万人用,成本是完全一样的。
所以,我们的定价策略不是最大化每单利润,而是卖得更多。这就在让消费者获益的同时,挖了一条更深的护城河。
- 节选自《2003年贝佐斯致股东信》
贝佐斯的这段话,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商业中最基本的“成本公式”:
成本 = (固定成本 / 销售规模) 变动成本
怎么降低成本?
根据公式,三种办法:1)降低固定成本(比如降低软件开发成本);2)降低变动成本(比如降低材料采购成本);3)提升销售规模。
亚马逊选择了什么?显然是:提升销售规模。
那怎么提升销售规模?更低的价格;怎样才能有更低的价格?低成本结构;怎样才能有低成本结构?提升销售规模。
销售规模、低成本结构、更低的价格,形成了一条因增强果、果反过来增强因的“增强回路”,也就是贝佐斯说的“价格成本结构循环”。
(价格成本结构循环,图片来源:得到课程《刘润·商业洞察力30讲》)
就这么简单?就这么简单。
天啊,这也听上去太显而易见了吧?谁不知道销量越大越便宜啊?
是的。每个人都知道。但是从零开始推动这个增强回路,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见明显效果。
大部分人不是不知道,而是等不及。他们会问:有没有更快的办法?
贝佐斯说:
如果你做一件事,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,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;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,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。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。”
亚马逊推动了多少年呢?
20年。
亚马逊1994年成立,开始坚持推动这个叫做“价格成本结构循环”的增强回路,虽然每年亏损,也要不断“先降成本再降价格,降完价格再降成本”。
这种长期主义的坚持,让投资人脸都绿了,但同时,也让竞争对手胆都破了:
真倒霉,碰上个不要命的!
用“价格成本结构循环”一锹一锹往下挖,虽然不赚钱,但销售规模越来越大,亚马逊面前出现一条叫做“规模效应”的护城河。
一直挖到2015年,当规模效应足够大,护城河足够深,再也无人可以跨越时,亚马逊终于开始盈利。
从此之后,亚马逊的股价一飞冲天,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。
(亚马逊股价走势)
---
看到成功的人、成功的企业,我们羡慕,我们学习。
但我们常常想“学习”的,只是他获得成功的“结果”,而不是他获得成功的“过程”。
就像我们都想学巴菲特的价值投资。但如果我告诉你,价值投资,让巴菲特在50岁以后,赚到了人生99.8%的财富,估计很多人可能立刻就会问:啊?要等到50岁啊?能不能早一点啊?等到50岁,已经没有青春去挥霍财富了呢!
很多人都想“复制”他99.8%的财富这个“结果”,而不是“学习”他从10岁到50岁这一路走来的“过程”。
回到亚马逊。
面对连续20年的亏损压力,我们真的可以“做正确的事情,而不是容易的事情”,持续降价降成本,扩大规模效应,深挖护城河,坚持“长期主义”,而不是用短期利润给投资人交代吗?
你能做到吗?我能做到吗?
— 2 —
不会声张,没空声张
其实,悄悄挖护城河的,远不止是亚马逊。
挖护城河的人都不会声张。没空声张。
比如:华为。
2009年,当整个世界都在讨论3g到底能不能普及的时候,华为的5g项目已经立项了。华为决定,开挖一条叫做“专利技术”的护城河。
挖了10年后,当全世界开始意识到5g的重要性时,华为的专利护城河已经深不见底,竞争对手只能在护城河外望洋兴叹,或者愤愤然地使点小坏。
而今天,当所有人都在盛赞华为的护城河如此叹为观止时,华为的6g护城河,已经开挖了。
护城河,不需要剪彩仪式。低下头去挖的第一锹,就是开始。挖护城河的人,通常不说话。时间太长哪有那么多话。
长期主义的第一步,是挖一条深深的护城河。
越相信长期主义的企业家,愿意用越长的时间,来挖这条河。有了护城河,才有长期;有了长期,才能谈主义。
— 3 —
坚定地创造客户价值
那么,长期主义的第二步是什么?
第二步,是用这条深不可测的护城河,保护你最重要的资产:客户价值。
你创造了多少客户价值,你就可以成长为多高的巨人。
我在得到课程《刘润•5分钟商学院》里,经常说一句话:
一切商业的起点,都是消费者获益。
我们的学员,已经听了几百遍了,耳朵都磨破了。但即便听了几百遍,我相信,还是会有一些同学表面点头称道、心里暗自嘀咕:这种漂亮话,说说而已。赚钱,才是商业的起点吧。
赚钱从来都不是商业的起点。赚钱是终点。
有很多明星喜欢开餐厅。但常常是一开始门庭若市,稍微过一段时间就没人去了,然后亏损关门。为什么?
粉丝喜爱明星,明星的影响力可以给餐厅带来“流量”。哇,我一定要去试试,说不定还能要个签名呢。
可是尝过鲜之后,有些餐厅粉丝们再也不去第二次了。为什么?因为菜品不好吃。所以,这家餐厅没有“复购率”。
做餐厅,是流量更重要,还是复购率更重要?
当然是复购率。餐厅开在一个固定的物理位置。它只能服务附近几公里范围内的有限人群。就算明星影响力再大,这个“有限人群”都来吃了第一次,但只要菜品不好吃,没有复购率,顾客最终会越来越少,直到关门。
让消费者获益,也就是把菜品做好吃,是一家餐厅的起点。赚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,是终点。
就这么简单?就这么简单。
天啊,这也听上去太显而易见了吧?谁不知道把东西做好很重要啊?
是的。每个人都知道。但是当你没有护城河,自己活下去都很困难的时候,就会在消费者获益和自己获益之间,无比纠结,难以取舍。大部分人不是不知道,而是做不到。他们会问:我都要死了还管消费者?
这时候,护城河给了你巨大的战略定力。
有了护城河,就可以坚定地创造客户价值,从容地成长为巨人。
---
你可能听说过一个故事。
贝佐斯开会时,常常会在会议桌旁放一把空椅子,并且告诉所有人,这张椅子上,坐着“最重要的与会者”。
坐着谁?怎么听上去这么灵异?
贝佐斯说:客户。我们做任何决策的时候,都不能忘记第一原则,是为客户创造价值。
很多公司的价值观,都是“客户至上”。但因为自己都一直游离在生死边缘,所以在做重大决策时,客户利益常常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。
---
阿里在这件事上,就非常令人尊敬。
有一次,我邀请前阿里巴巴总裁卫哲到我的企业家私董会做分享。卫哲说的一段话很触动我。他说:
你们都说客户至上,但是你们开会讨论什么问题?看什么报表?资产负债表?损益表?现金流量表?这三张表代表谁的利益?都只代表股东的利益。你们开会时只讨论股东利益,凭什么说客户至上?
听完这段话,我当时一震。
是啊,很多公司都在说客户至上,但是开会看“客户报表”吗?你每周,或者每个月,看客户有没有因为你而赚钱了吗?看客户因为你而少花钱了吗?看客户因为你而拿到投资、甚至上市了吗?
卫哲给我分享了一个故事。
早期阿里巴巴的主营业务,是通过互联网,帮助中国供应商对接海外买家。也就是所谓b2b国际电商。他们有支强大的地推团队,被称为“中供铁军”,就是做这件事的。
有一次,卫哲检查工作时发现,有一个“铁军”卖了20万的b2b国际电商服务,给一家中国本土的房地产公司。
卫哲一看就知道,这个销售一定是用了所谓“把梳子卖给和尚”的技巧,卖给了客户一个根本就不需要的服务,从而完成自己的业绩。
这时候怎么办?把销售骂一顿,然后说下不为例?很多人估计都会这么做。
这么做,就不是阿里了。
阿里怎么做?阿里把这名销售开除了。然后把20万,退给了客户。真的退了。进了口袋的钱退出去,是很不容易的。但是,阿里是希望大家知道:
只有客户成功,我们才能成功。否则,这个钱不是赚来的,是骗来的。
所以伟大的企业都明白,一切商业的起点,都是消费者获益。但是他们也明白,从消费者获益,到自己赚钱之间,也就是从这个起点到终点之间,是个先后关系,常常有一个时间差。
那么,用什么填补这个时间差?只有用企业家的长期主义。
— 4 —
聪明的人都在做笨事
很多人都在说长期主义。但是,到底什么是长期主义?
长期主义,就是挖一条深深的护城河,然后在里面坚定地创造客户价值。
长期主义,就是扔掉投票器,踏上称重机。
挖一条自己深深的护城河,然后在里面坚定地创造客户价值。
有人说,这个世界上,聪明的人是被诅咒的。
为什么?
因为聪明的人眼观四路、耳听八方。他们总是能比大多数人看到更多的机会,接触更多的资源。
因此,他们常常受不了诱惑,不断在做捡了玉米丢了西瓜、捡了甘蔗丢了玉米、捡了葫芦再丢了甘蔗的事情,在红利和风口间上下起伏,左右摇摆,但最后一生难成大事。
我说,那不是真正聪明的人。
真正聪明的人,都在做笨的事情。真正聪明的人,他们不断在问“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”,“那件事情的逻辑是什么”。真正聪明的人,都会挖一条深深的护城河,然后在里面坚定地创造客户价值。
真正聪明的人,都坚信长期主义。
中国互联网,甚至中国的经济,已经走出此起彼伏的红利期。长久成功的,必然是长期主义者。
这也是为什么今天,我要谈长期主义。
你的“长期主义”是什么?在哪里?是在心里,在行动上,还是只在朋友圈里?
既往不恋,纵情向前。
共勉。